今天真的是個「血肉交織」的日子。昨天還在畫設計圖,今天直接拉著 Codex 這位「程式碼夥伴」進工地裡一起打螺絲。結果不只打完了,還順手把施工手冊、工安規範、材料清單都補齊,甚至還畫了安全流程圖。這篇就來完整總結今天的協作,至少兩千字,讓我回頭看時知道自己跟 AI 一起幹了什麼。
整天的主戰場,就是那份協作紀錄。裡面記錄了我跟 Codex 來回拉扯的過程——有時候我出需求,它立馬拋一版;有時候它腦補太多,我得毒舌砍掉重練。整體來說,這不是單向生成,而是一種「一人帶腦、一人帶鍵盤」的協作模式。
從紀錄裡,可以看出幾個關鍵節奏:
先把地基鋪好
AGENTS.md
,裡面訂下整個 repo 的基本規範:專案結構、Makefile 指令、程式風格、測試流程、Pull Request 規範、安全提示 。需求文件進化論
requirement.md
被大幅強化。補齊 API 契約
provisioning-api.md
,定義了 POST /internal/v1/provisioning/notification-keys
,包含 Request/Response 結構、驗證規則、錯誤碼。notification-api.md
,涵蓋訊息發送、排程、查詢、目的地管理等功能。資料與流程模型
entities.md
:定義了布建相關的核心實體,例如 ProvisionPayloadLog
, NotificationKeyProfile
, DestinationGrant
, SecretDeliveryTicket
等,還有它們的關聯圖。us-001-sequence.md
:畫了一張漂亮的時序圖,把外部系統送進來的 Payload → 驗證 → 建立 Key → 授權 → 回傳 Token 的流程完整串起來。今天的過程,其實可以總結成五個步驟。
我先翻過一些典型的需求範例,觀察「好文件」長怎樣。然後整理出自己專案需要的元素,再丟給 Codex。這一步避免了「直接開工,結果產出四不像」的窘境。
Codex 的強項就是「快」,一丟需求,它立刻吐出一份初稿。雖然初稿常常太理想化,像是「系統應具備高可用性」這種廢話也寫進去,但至少有個骨架。
這是我最喜歡的環節。盯著 AI 的產出,我會開始挑刺:
挑完之後,再把需求丟回去,請 Codex 幫忙補。
這個循環至少跑了三四次:
到這裡,需求文件已經從「看不懂」變成「拿去可以真的寫程式」。
最後,整個需求被拆開成不同模組:
到一天結束,我們手上已經有了一份完整的「文件家族」。
AGENTS.md
需求文件 requirement.md
API 文件
領域模型
回顧今天,最大的感觸是:AI 不是產品經理,也不是架構師,但它是超快的「文件工人」。
不過,決策與驗證還是得人來做。例如:
今天的產出堪稱是「藍圖齊全」,但還沒下手寫程式。明天的計畫是:
第七天,算是這場鐵人賽的第一個「文件高峰」。
今天不只是把需求寫清楚,更把它拆解成 API、模型、流程,一份份文件像磚塊堆起來,搭成了可施工的藍圖。
我最大的體悟是:文件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省時間的工具。
所以,雖然今天我打字比平常還累,但換來的收穫更大:
明天開始,真正的工事要開動了。 🚀